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365即时比分 >> 建言献策 >> 正文

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大力发展贵州山地特色城镇化的建议

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大力发展贵州山地特色城镇化的建议

时间:2015-2-25 作者:执笔人:李靖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近年来,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城镇化带动战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战略之一,着力加快推进山地特色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包括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土地利用粗放;人居环境改善的速度滞后;行政区划调整迟缓;城镇建设融资困难等

建议结合贵州自然地理实际和发展阶段特征,因地制宜,突出民族特色,走出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可持续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

第一,优化城镇体系空间布局。鉴于贵州区域的差异性,在未来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发展步骤上采取区域城镇化模式是适宜的。点轴开发模式。以“轴”(交通动脉)串“点”(各经济区中心城市或发展条件优越的区块),以“点”带“面”,带动更大范围的区域及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镇群体化—城乡一体化。通过分工协作方式,将区域内城镇用各种经济网络联接起来,以城带乡,由乡变城。以区位中心城镇为重点发展增长极点,依托重要交通干线打造开发轴线,将城镇连带成群,形成城镇带(群);发展以新交通干线为核心的新开发轴线,与原有的开发轴线联结成经济网络整体,形成以川黔—黔桂沿线为主干,株六沿线为两翼,其他铁路(高速铁路)和高等级公路沿线纵横交叉,点线面结合,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第二,进一步强化城镇化交通能力建设。加快以贵阳枢纽为核心的全省枢纽群体和城际交通网络、集疏运网络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组织与服务系统,构建功能比较完备的贵阳核心枢纽,完善五个次级枢纽和五个地区性枢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城市内外交通间的无缝衔接和一体化运输组织与服务;加强省际协调,争取国家支持,推进与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之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衔接和一体化,促进重大经济发展项目协作与优势资源整合;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与铁路、公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的有机衔接,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第三,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大力发展城镇工业,强化重点工业的集聚发展,加强城市工业园区建设,将工业园区纳入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总体规划范围实施统一管理,加快形成“产在园中,园在城中,产城互动”的良性发展格局。支持符合条件的城镇建设一定数量的、与城镇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工业园区,使园区成为增加就业、带动商业、壮大城镇经济、扩大城镇规模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城镇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城镇就业吸纳能力,积极吸引人口向城镇集聚。

第四,严格实行土地集约使用。一是坚持“向山要地”。加大对低丘缓坡和荒山劣地的开发利用,依据各地山形走势,建设错落有致的山地风貌城镇,最大限度减少城镇建设对良田好土的占用。二是合理控制城建规模。用市场的办法使规划和土地实现有机结合。改革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严格按规划批租土地,将级差地租收入用于城市基础建设,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城镇建设发展路子。三是加快农村建房集约用地试点推广。

第五,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推进城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统一起来,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切实防止污染转移和垃圾围城;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抓好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第六,争取国家对我省政区划调整的大力支持。县域空间布局调整改革事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深远。争取国家在我省撤县设区扩大大中城市规模、撤县设市发展中小城市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准许贵州根据发展需要,适当灵活掌握撤县设市标准。

第七,拓宽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城镇建设投融资新体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打破过去单靠政府投资的一元投融资体制,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与居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融资体制。

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民建省委提案  有删节

专题